1. <td id="wndax"><option id="wndax"></option></td>
    <p id="wndax"></p><p id="wndax"><strong id="wndax"><small id="wndax"></small></strong></p>

    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  >  質量建設  >  正文

    治理鹽堿耕地 提升種植效益——“我幫農民改鹽堿”行動在山東濰坊舉辦

    發布日期: 2022-09-14 作者: 農民日報·中國農網記者 王澎 來源: 農民日報 【字體: 打印本頁

      萬畝稻田碧波蕩漾,成群白鷺或田中踱步捉魚捕蝦,或蹁躚起舞、展翼齊飛……這是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鹽堿耕地治理示范區的一景。

      

      我國鹽堿地面積大、分布廣、危害多,嚴重制約著農業生產、人民生活及生態環境。有效改良利用鹽堿地資源,提高綜合生產能力,對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、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
      

      9月6日,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(以下簡稱“耕地質量中心”)聯合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在濰坊市寒亭區開展2022年“我幫農民改鹽堿”行動。這是今年耕地質量中心組織開展的“我幫農民建良田”實踐活動三大行動之一,旨在組織動員全國耕地質量監測保護體系,通過創建示范樣板田、舉辦技術培訓班、開展巡回實地指導等方式,推廣一批鹽堿地改良利用的綜合技術,切實幫助農民群眾解決“急難愁盼”的耕地問題。當日,全國退化耕地治理綜合技術示范推廣現場會在濰坊召開,來自19個退化耕地治理項目?。▍^、市)的50余人參加了會議,就如何推進退化耕地治理工作進行交流和討論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     圖為“我幫農民改鹽堿”行動現場。 

      

      活動儀式所在地寒亭區地處濰坊北部,瀕臨渤海,受海水侵蝕影響,形成了濱海鹽土和鹽化潮土,面積約8.1萬畝。受土壤地下水礦化度較高等因素影響,作物生長困難、產量較低等問題一直在困擾當地農民。

      

      “為充分挖掘鹽堿地增產潛力,提升種植效益,區委、區政府把鹽堿地改良利用作為農業提質增效的重要舉措,農業農村部門因地制宜開展淡水灌溉洗鹽、土地平整抑鹽、種植耐鹽作物抗鹽和秸稈還田、深耕深翻改鹽等新做法,集成不同鹽堿程度的改良利用模式?!睘H坊市農業農村局推廣研究員張西森介紹,該區大面積推廣的主要有兩種模式:一是水利工程+耐鹽作物+秸稈還田+土壤調理劑+土地深翻模式,二是鹽堿地種植耐鹽堿水稻模式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     

      耐鹽堿水稻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項目位于濰坊國家農綜區核心區,致力于打造海水稻+新型農旅綜合體。 

      

      “在寒亭區固堤街道鹽堿地治理核心示范區,土壤以鹽化潮土為主,小麥、玉米輪作為主要種植模式,小麥—玉米一年兩季產量多年徘徊在640公斤/畝左右。2020年以來,該地依托國家鹽堿地治理示范項目,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,開展了鹽堿地集中連片治理,改良利用面積2萬余畝,取得顯著成效?!睆埼魃榻B,土壤含鹽量由1.56‰下降到1.12‰,土壤pH值下降0.2-0.25個單位,小麥—玉米兩季產量平均提高了200公斤/畝。

      

      在活動儀式上,耕地質量中心主任謝建華指出,要結合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,優先實施鹽堿地普查,利用遙感手段重點摸清鹽堿地分布、數量、類型,分析評價利用潛力,為鹽堿地治理開發和綜合利用提供科學依據;要統籌規劃、有序推進鹽堿地開發利用,按照摸清家底、科學布局、突出重點、分類施策、系統治理的思路,堅持生態優先、經濟可行、科技支撐、因地制宜原則,科學編制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,統籌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;要加強國際合作交流,以鹽堿地綜合利用國際大會等相關國際會議和活動為契機,促進鹽堿地改良利用經驗做法、科研成果交流,探索國際合作有效機制。

      

      在寒亭區高里街道,規劃面積達18萬畝的耐鹽堿水稻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,依托耐鹽堿水稻種植,整合物聯網、土壤定向調節劑、植物生長調節素和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技術,加快推動鹽堿地土壤改良。經過3年的種植,土壤鹽堿度由5.9‰降到2.8‰。

      

      鹽堿地治理需要帶動多方參與、爭取廣泛支持。謝建華提出,要協同科、教、政、企、推多方力量,不斷加大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推廣力度;要積極引導帶動涉農企業、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,為廣大農民提供鹽堿地培肥改良、綜合治理的新技術、新產品、新裝備,實現技物結合,構建鹽堿地改良與綜合利用多元服務體系和長效機制。

      

      據悉,在2021年“我幫農民建良田”行動已取得積極成效,創建示范樣板田近200萬畝,舉辦技術培訓1128場,派出專家開展技術巡回指導2.6萬人次。2022年,耕地質量中心深化黨史學習教育,繼續推進“我幫農民建良田”實踐活動,截至8月25日,今年已創建核心示范樣板田660多塊110多萬畝,建立耕地培肥改良技術模式170余項,舉辦技術培訓1000余場,開展技術巡回指導8500多次,解決農民群眾關心的耕地質量難點問題1400項次。

    相關附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