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涂縣護河鎮:開展耕地功能恢復 穩定糧食生產
今年以來,當涂縣護河鎮在做好耕地功能恢復工作的同時積極探索“農田四變”工作,為糧食增產增收提供新思路。
精準施策,“蟹田”變“稻田”。結合耕地功能保護和“非糧化”整治工作,制定《護河鎮開展耕地功能恢復、穩定糧食生產實施方案》,對撂荒土地建立臺賬、精準施策,確?;牡赜腥斯?。
2021年,該鎮青山村首次嘗試將240多畝河蟹養殖田恢復成耕地后,發包給種糧大戶改種水稻和小麥。通過落實種糧補貼、金融支持等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,為種糧大戶提供精準服務。據統計,該地較改造前畝均收益提升600元。
合零為整,“小田”變“大田”。積極引導主體參與,注重發揮合作社、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等示范引領作用,引導土地歸并集中,全鎮承包耕地流轉面積1.4萬畝,流轉比例達60%。
該鎮幸福村結合轄區內耕地面積廣、人口多、田塊散的實際情況,推行“一戶一塊田”整村試點工作,采取委托流轉等辦法集合土地,通過集體直營、代耕代種、托管經營等方式實現規模經營,按照股份獲得流轉金或土地經營收入分紅。位于該村的綠梅水稻種植家庭農場通過田地調形、把“小田”改為“大田”,修建排灌設施、土地平整、生產便道等現代農田配套設施,使農田耕作、播種、灌溉、施肥、收割等更加方便快捷。
夯實基礎,“差田”變“良田”。集中連片、規模開發、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,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行清單監督制,切實把好材料設備關、工程質量關和安全生產關。統一標準,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建設,對機耕道修整加寬至3.5米,對排灌渠道進行清淤、加固、拓寬、加深、硬化改造。全面完善農田配套,平整土地、改造河壩、新建機耕橋,極大改變原有的農田水利設施面貌和生產方式。
近年來,該鎮圍繞優質稻、小麥、油菜等三大優勢產業,突出連片規模規劃,改造加固水源工程,建成高標準的路、渠網絡系統。同時積極謀劃申報水利基礎設施和高標準農田建設,謀劃高標農田提升項目,建立耕地用養結合制度,保護與提升耕地質量。
再生稻“再生”,“閑田”變“忙田”。合理利用土地,發展優質高效生態農業,在全鎮廣泛推廣再生稻“一種兩收”的新型種植模式,積極鼓勵和引導有種植經驗、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種糧大戶種植再生稻,增加糧食復種指數,提高糧食產量,同時加大農業機械普及力度,積極落實再生稻種植補貼政策。
目前,護河鎮已將再生稻種植面積擴大到300畝,較去年提高了40%;預計今年第二茬畝產將達到600斤,較去年畝產增加100斤。下一步,護河鎮將繼續加大農田基本條件建設,完善再生稻田塊條件,進一步推動再生稻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,讓其成為助力農民增收、保障糧食安全的特色產業。